筑梦电控人丨半岛集团公司驻村第一书记:在田间阡陌书写国企担当

发布时间:2025-06-20

“以双脚丈量泥土,用初心点亮山乡。四年扎根,将国企担当刻进田间阡陌,一肩使命,以党建引领描绘振兴蓝图。从班子到路子,从输血到造血,从一人驻村到企业接力,他们俯身为桥,携智成光,在共同富裕的路上,迈出坚实而温暖的步伐。”这是授予“筑梦电控人”(特别奖)半岛集团公司驻村第一书记的颁奖词。

七位来自半岛集团公司所属单位的驻村第一书记用坚实脚步丈量着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虽然驻扎在不同的村庄,但这七位书记却有着同样的坚守,他们为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竭尽全力,在京郊大地践行新时代国企担当。

万长远:柏油路成为希望路

2021年12月,万长远第一次踏入松树沟村,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条坑坑洼洼,泥泞不堪的土石小道。“我第一次进村,村民就围着我,问我是不是来修路的,路什么时候能修好?”万长远每每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内心依然充满了酸涩。从那天起,修路便成了他心中的头等大事。

修路的过程复杂艰辛,但面对一次次的挫折万长远却从未动摇,只因他忘不了村民们期盼的眼神,更忘不了作为驻村书记的责任。经过不懈努力,在各方指导帮助下,这条路终于顺利动工。修路期间,万长远日夜坚守在施工现场,全程跟进并协调解决问题。“看着压路机缓缓驶来,混着砂石的沥青一点点铺开,就仿佛看到了村庄的希望在延伸。路通那天,村民们比过年还要开心,大家踩着崭新的柏油路面,脸上绽放着由衷的笑容。”万长远欣慰地笑着说道。

这条承载着希望的道路不仅畅通了村庄与外界的联系,更打开了乡亲们奔向美好生活的大门。万长远坚信,幸福生活的画卷将在这条“最美的乡村公路”上徐徐展开。

李大维:第一书记的名号就是责任

李大维是水泉沟村的第一书记。军人出身的他始终坚守着一个信念:第一书记的名号就是责任。

近年来,村中哪里有困难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村里信号差,他就频繁奔波与运营商协商加装信号放大器,让村民坐在炕头也能打通电话;山洪横冲直下,他就带头修沟渠、填土路;村里道路泥泞,他就组织村民一起出工修补,只为让大家出行更加安全。为拓宽产业发展路径,他主动担当、多方奔走,成功帮助村里打通香椿、山楂、蜂蜜、栗子等农副产品销售渠道。同时,他组织村民对800余棵山楂树苗进行精心管护,为水泉沟村发展民俗旅游和采摘研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春风不语,万物成诗。李大维在水泉沟种下的振兴种子已在这片土地上悄然生根。“我只是尽自己的一点力,把村子的路修平一点,把乡亲们的事办好一点。”面对赞誉,李大维谦逊地说道。

王昆:以青春热血践行初心使命

王昆,北方华创集团青年工程师,入职仅八个月便主动请缨来到台自沟村担任第一书记。来到村里后,他挨家挨户走访调研,倾听村民心声,推动解决农产品销售等难题。

技术工程师出身的他,在村里化身为市场达人,既当“产品经理”又做“品牌推手”。为了提升本地特产甜杏仁的销售收益,他多次奔波联系沟通,遴选厂家合作开发杏仁油产品,并严控产品质量,设计精美包装,持续开拓销售渠道,推动集体经济从0转为年均15万元,实现村民户均收入较三年前增长20%。

“这孩子人小本事大。”台自沟村党支部书记对王昆的工作十分赞扬。王昆用工程师的严谨与党员的担当,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谱写出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陈通:从艺术区到山村口 把产业梦种进西沙梁

陈通从繁华的798·751艺术区走进西沙梁村的山坳中,从一名国企职工到村民亲切称呼的“通书记”,不善豪言壮语的他把为民的初心揉进了山路风霜。

“干一件,成一件”是陈通的工作信条。他深入调研蜂蜜产业,牵头制定发展方案,从包装设计到垫资启动全程包办,成功将蜂农的纯天然野蜂蜜销售一空,首战便为村集体创收十余万元。他还挖掘百年老桑葚的产业潜力,将产品打造成特色品牌,取得连年脱销的可喜成绩。“只要能帮村里把路拓开,我可以什么都学。”陈通说道。

三年多来,这位从城市来的“通书记”,既是村民的“守护者”,更成为了西沙梁村发展的“开路人”,他用实打实的成绩将村民的梦想一一化作现实。

齐世杰:让“兴隆”更兴隆

“我会到一个什么样的村庄?能为村民做些什么?”这是齐世杰被派驻到兴隆庄村担任第一书记之前内心深处的疑问。当他做足了心理准备,带着准备艰苦奋斗、振兴乡村的使命走进村庄时,映入眼帘的却是坐落有序、白墙灰瓦、环境优美的村容村貌,一下便打破了他对“帮扶村”的固有印象。“这里确定是需要帮扶的乡村?”齐世杰的内心又有了新的疑问。

深入调研后,他很快发现了问题:村内老龄化率达50%,青年外流严重;虽地理环境优美,但产业局限于基础农业,无带动收入的可持续发展产业。找准症结后,齐世杰便迅速开始行动,经过不断地努力,他打造出“兴隆红心・幸福家园”党建品牌,推动“老年驿站”惠及村内50余名老人;通过走访挖掘青年骨干,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为村庄发展搭建人才队伍;突破思维限制,引入社会企业合力探索建设“农业+文化”农场产业模式,为村庄可持续发展开辟新路径。

“我就是想让兴隆庄焕发出新的生机,让生态农业资源托起村民稳稳的幸福,虽然开头如破冰,但坚持则春暖花开。”齐世杰幸福地说道。

周京涛:信任和重托是动力源泉

2024年1月,周京涛来到瓦庙村担任第一书记。自驻村以来,周京涛全力推进村庄建设各项工作。他深知,产业是村民增收的关键。

面对村里产业结构单一、产品供应不稳等难题,周京涛积极探索制定“立足大庄科,着眼于延庆”的发展思路,对接周边生态农场和延庆区域企业,与瓦庙经济合作社携手构建“联合供给+共享订单”的运营模式。2025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5.8万,带动合作企业创收41.2万元。此外,他还推动红果有机认证及品种更新,进一步提升特色农产品品牌价值。

“只要坚守初心、坚持不懈,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前行,定能跨越重重难关,抵达成功的彼岸,这份沉甸甸的信任和重托,就是我不懈前行的动力源泉。”周京涛坚定地说道。

李传鑫:脚下沾泥土 心中有真情

李传鑫于2021年12月来到瓦庙村担任第一书记。初到村里,他就以一支笔、一个本、一双脚开启“行走的调研”,在村“两委”的陪同下挨家挨户走访,摸清村民收入、需求和困难,找准发展突破口。为破解产业困境,他多方奔走对接资源,积极促成乡企合作,在党建、旅游、农产品采购等领域建立长效合作,成功推动村里的山楂、香椿等特色农产品打开销路,激活乡村经济,使村民的生活蒸蒸日上。

“扎根乡土践行使命,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便沉淀多少真情。”李传鑫说道。在日常工作中,他十分注重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他带头规范“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活动,强化党员教育管理,持续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他主动化解矛盾纠纷,高效响应群众诉求,及时推动民生问题解决,助力营造出和谐稳定的乡村环境。

从调研到发展,从党建到民生,李传鑫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推动发展,让瓦庙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用实际行动交出了国企干部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

一条路,一渠水,一箱蜂蜜,一个农场……每个看似微小的改变,都凝聚着第一书记的心血,从“驻村”到“助村”,他们用点滴实践汇聚成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让希望的种子在乡野沃土中生根发芽,他们的故事也将激励更多电控人投身这场充满泥土芬芳的伟大征程。